2023年临沂保健品批发市场,好哇网为您提供2023年最新临沂保健品批发市场,临沂保健品批发市场(临沂保健品批发市场搬哪去了)等信息,临沂保健品批发市场搬哪去了资讯,帮您及时掌握最新资讯动态。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山东视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发展把舵领航、指引方向。总书记深入一线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在齐鲁大地留下坚实的足迹,在齐鲁人民心中留下温暖美好的记忆。
6月4日起,大众日报全媒体平台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大型主题报道,持续近两个月时间。记者沿着总书记在山东视察的足迹采访,还原历史、再现场景,展现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历史担当和精神魅力,反映全省各地牢记嘱托、踔厉奋进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激励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走在前、开新局”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这组大型主题报道,至今已刊发20组,涵盖文字、视频、海报、图片、图示等各类产品,在省内外引发强烈反响。
请看报道合集——
02:29
“老区群众跟党走,越走越有奔头”
大众日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通讯员 文平 陈秀焘
初夏时节,沿着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主街边走边看,沂蒙支前纪念馆、导沭整沂纪念馆、朱村村史档案馆依次展开,向人们诉说着朱村的红色历史。
“朱村曾发生过‘钢八连’除夕夜救百姓的故事。军爱民、民拥军,此后70多年,朱村人一直传承着新年第一碗饺子敬烈士的传统。”5月27日,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讲解员陈鑫和顾子萱拿起摄影机录制解说视频,上传到视频平台,以一种新的方式弘扬沂蒙精神。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进入新时代,朱村人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勇拓新路。
外出打工16年后,朱村村民陈晓斌去年带着妻子回村创业,开起了一家书画院,在售卖字画之余,为游客讲述村里的红色故事。
“村里2000多口人,耕地只有1500多亩,以前要想多挣点钱,只能去城里打工。”陈晓斌说,如今,村里建起了红色景区,路越修越宽,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看到了朱村的巨变,感受到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决定回村创业。
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告诉记者,村里组建了专业的讲解员队伍,还创作了情景剧《第一碗饺子敬英烈》,把红色故事搬上舞台,深受游客喜爱。旺季时,每天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村民在景区内经商、做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总书记来到我家,紧紧拉着我的手,问我们生活情况。这些年,我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红火。”92岁的“老支前”王克昌家里,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打开冰箱门,里面装着水饺和馄饨。
“老区群众跟党走,越走越有奔头。”谈起九年来的变化,王克昌有说不完的话,“以前取暖用的炉子扑腾着煤灰,现在有了空调和电暖气,沭河上架起了大桥,土路铺上了沥青,家门口停满了游客的汽车。”
站在沭河堤坝上向下望去,一畦畦土豆田在阳光照射下泛出翠绿的光。这些由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管理的土豆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为合作社增收70万元。“为了帮村里缓解前期资金投入的压力,我们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了150万元‘强村贷’和农业保险补贴等,这笔贷款享受贴息政策。”临沂市财政局派驻朱村的第一书记袁悦介绍,2022年9月,临沂市获批全国唯一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国家支持力度更大,老区发展速度更快。
日子越过越好的朱村人,正努力带动周边是由浪潮集团研发团队历时近2年打磨而成的创新架构,定义了全新的边缘服务器设计标准。今年4月,基于ECOM设计的浪潮信息边缘计算产品EIS800获得了2022年的德国红点奖。据介绍,ECOM模块化标准也将在未来免费开放,供行业上下游使用。
四年来,浪潮集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至目前已突破140多项关键技术,建设了29个科研平台,累计取得一万多项有效专利。“牢记总书记嘱托,用足用好研发投入激励政策,浪潮集团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将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更高质量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浪潮集团董事长邹庆忠说。
“幸福三涧溪,永远跟党走”
大众日报记者 段婷婷
在三涧溪村北部,一栋长76米、高13.5米的粉红色猪形建筑“章小福”农乐园拔地而起,成为当地新晋网红地标。“9月1日开园,我们的工位就在这里面。”6月30日,山东技师学院大三学生武昊刚刚收拾完场地。一个月前他跟3位同学来到这里实习,平面设计专业的他们,完成了墙体彩绘等工作。这个来自陕西的小伙子对未来的规划也逐渐清晰起来:“这里跟传统的农村不太一样,整个村子跟生态园一样,产业发展前景好,我很想毕业以后留在这里。”
2022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时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须有产业平台。”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说,之前的三涧溪村也有产业,但多是不可持续的产业。这些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三涧溪村也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
“总书记说我们是创业小夫妻,坚定了我们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济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元虎说,他和妻子李少清作为三涧溪村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2009年返乡创业养起黑猪,团队已发展到60多人。“目前正在发力商品种猪研究,未来还要建设猪业研究院。”王元虎说,公司还联合省农科院,尝试将废弃的菜秧子发酵成为地缘性饲料。
“三涧溪是近郊村,传统养殖已经不合适村里发展。”去年,王元虎给黑猪搬了家,拆除猪舍,建设“章小福”,依托都市农业,打造产学研融合的田园综合体。王元虎介绍,按照三产融合的思路,东边是都市农业,可以搞采摘;北边开辟了劳动体验区;“章小福”一层为农产品分拣、包装及冷链仓储;二层是农创空间,既有中小学科普展示,也有大学生创客空间。王元虎希望通过大学生的设计、策划,赋能农业;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吸引更多人才来到这里。
高燕也是受王元虎带动的一位。她在三涧溪村打造了集宠物美容、配种、寄养等服务于一体的萌宠乐园。“周末市民来了,可以去种地、采摘、带孩子研学,把宠物放在这里照顾。”高燕说。在三涧溪村北部,一大片集采摘、观光、休闲、研学、拓展、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已经初具规模。
这只是三涧溪村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侧面。“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高淑贞表示,牢记总书记嘱托,三涧溪村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党建引领组建合作社,搭建现代产业平台,美食商贸、民宿康养、冷链物流、研学旅游等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基石,村民人人参与、人人共享,阔步迈向共同富裕。2022年三涧溪村各个合作社分红180万元。村集体收入由2022年的263万元增加到2022年829万元。
产业兴旺了,是可持续的兴旺;生态宜居了,惠及的是老百姓。
6月27日,三涧溪村安置房开始选房,1868套新房等待着主人。“我们和儿子两个院,能换4套房。”在三涧溪乡村振兴展览馆,村民于成爱指着展板上的图片告诉记者,胡同最里头就是她家老院子。“胡同只有一米多宽,买点大件东西,运输车停到胡同口,再用小车往里推。”于成爱说,如今房子宽敞明亮,环境整洁漂亮,心情也更舒畅了。
党建引领下,三涧溪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村文明也渐渐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于成爱习惯吃完晚饭,在村里散散步,再去农夫市集逛一逛。“以前下地干农活,看人家晚上6点半就能吃完饭散散步,非常羡慕,现在我也可以了。”于成爱笑了。在三涧溪村,这样的笑容随处可见。
“这种幸福感体现在脸上,更在内心深处,是骨子里的美。”高淑贞说,“幸福三涧溪,永远跟党走。”
保护黄河口湿地,为了更多鸟飞鱼跃
大众日报记者 贾瑞君 李明 通讯员 马平川
1只成鸟,3只幼鸟,惬意地立在人工巢上,或站立休憩或梳理羽毛。这一切,呈现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大屏幕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认真观看监控,并不时记录着细节。
“这就是总书记去年观看的18号人工巢里的东方白鹳,当时只有两只成鸟。可喜的是,今年2月份它们成功野外繁殖了3只幼鸟,如今已是5口之家了。”赵亚杰说,目前他们已在保护区为东方白鹳搭建了115个人工巢,并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全天候了解它们的习性和需求。
2022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入海口码头、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总书记强调,“要管理好,不能让湿地受到污染,也不能打猎、设网捕鸟”“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发扬光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光增色”。在22日召开的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态,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黄河入海口远望楼一楼是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中心成立以来,持续开展生物物种群数量、分布位置、活动行为监测,同时还对当地生态系统格局、外来入侵物种、生物链下游的底栖生物和鱼类等进行全面观测。“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充功能,引进人才,深化对水文、土壤、气象、空气等环境监测,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说。
对这片湿地,要保护,也要治理。7月1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周立城与科研人员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海滩上。经过一个多小时跋涉,他们终于来到海草床种植区。顾不上休息,周立城便弯腰在水中摸索起来。“长得不错,快来看,十几厘米了!”看到绿色的水草被带出水面,周立城兴奋地招呼着同事前来查看。
海草是海洋里固碳能力最强的植物之一,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海草床大面积种植在国内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这50公顷的试种意义重大。”周立城说,今年4月份,在专家指导下,加上科研人员自己研发的“土办法”,把种子埋入可降解容器再埋进海滩,种植了50公顷海草床。没想到不到1个月就成功出苗,出苗率在80%左右。
为了更多鸟飞鱼跃,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用生态的办法修复生态,探索形成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以“线、面、带”修复为抓手,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连通水系241公里,疏通潮沟9条76公里,新建改建引黄口6个,在现行黄河流路两侧形成9个引黄口布局,将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个流量提高到131个流量,近两年生态补水量突破3亿立方米;修复淡水湿地20.6万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治理互花米草3.8万亩,实现了陆海分割修复向系统修复的转变,促进了“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了黄河口新生湿地的原真性、完整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
2022年10月,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对照创建方案确定的8项主要任务,我省有关方面科学确定了边界范围和管控分区,编制完成了国家公园相关技术成果,提出了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积极推动社区转型发展,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了黄河口国家公园管理制度体系,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总书记的话,我们一直牢记在心。截至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阶段任务已完成,于今年3月份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验收。”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副书记李兴杰介绍,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后,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全面进入报批阶段。
保障中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
大众日报记者 贾瑞君 李明
盛夏时节,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苜蓿花迎风开放,藜麦长势喜人,马铃薯等待收获。上百种作物装点下,万亩盐碱地生机盎然。
在位于黄三角农高区西侧山东省农科院试验基地的马铃薯育种材料种植大棚内,120份育种材料植株长势各不相同:有的已凋零死亡,有的枯黄稀疏,有的生长旺盛。“经过微咸水灌溉后,依然有20多份材料长势旺盛,已经很不错了。”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马铃薯育种栽培团队副研究员杨煜说,他们根据当地地下水盐度配比了3%含盐量的灌溉水,在育种材料出苗后先后进行3次灌溉,目的是找出适合当地种植的耐盐碱育种材料。“很快这20多份育种材料就会收获,我们再根据块茎品质和产量筛选出3至4份优质耐盐碱育种材料。”杨煜介绍,这几份育种材料将作为育种亲本与高产品种杂交或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将耐盐基因导入高产品种以培育耐盐碱高产新品种。
2022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并勉励大家:“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土壤分布广泛,面积达到43.97万亩,是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本底试验场。
构建管道节水降盐新模式,推广应用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精准施肥技术,开展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行种植制度改革,增加植被涵养生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力量,近年来,黄三角农高区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路子,昔日“不毛之地”正变为年轻的“希望之地”。
盐碱地的治理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课题。近几年,黄三角农高区在治理思路理念、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转变。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说,其中一个关键转变是,将育种方式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品种适应盐碱地转变。其中,“齐黄34”就是典型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时,走进豆田,俯身摘下几个豆荚,轻轻用手捻开,仔细端详,然后将一颗豆粒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赢得总书记赞扬的正是“齐黄34”。这一高产耐盐碱品种已在黄河三角洲广袤的盐碱地上实现推广。
在利津县汀罗镇南码村,1000多亩盐碱地上,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在这里实现。“我们采用的正是‘齐黄34’品种,它耐盐碱、高产,非常适合当地种植。”负责管理的利津县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管理员陈光磊说。今年,仅利津县就推广了10万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其中大豆主要品种就是“齐黄34”。
一个优良品种从初代杂交到审定成功往往需要10年左右漫长周期,这也是摆在育种科研人员面前的难题。育种期漫长,能否提提速?如今,黄三角农高区搭建起加速育种平台,构建起三级育种体系,变传统田间经验育种为分子设计育种。
在黄三角农高区加速育种平台,工作人员正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催芽好的甜高粱种子夹到种植盘中,完成后再将种植盘移到炼苗室。“待到出苗后,我们再移栽到各个房间栽培架的种植板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师林双边介绍边轻触屏幕操作起来,实验室设计好的育种材料,放置在人工模拟的育种环境中,精准供给养分,有效加速育种进程,这样就可以大幅缩短作物生育周期。甜高粱种植周期自然环境下在130天左右,在实验室可达到80天,实现一年三季,作物育种周期也将由十多年缩短到3至5年。
依托加速育种平台,结合现代育种手段,农高区精准培育了一批耐盐植物新品种,搜索保存耐盐植物种质资源1.5万份,已选育苜蓿、燕麦、小黑麦、甜高粱、藜麦等新品种(系)37个。
“黄三角农高区将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指示要求分解落实到23个项目上,实现项目化管理、项目化落实,今年将选育新品系15个以上,关键技术研发推广20项以上,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示范推广10万亩以上。”罗守玉信心十足。
勇做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
大众日报记者 贾瑞君 徐永国 李广寅 通讯员 于佳
7月11日,高青县唐坊镇,两个巨大的白色储罐在绿色掩映之中格外引人注意。储罐下阀门管线上1厘米多厚的冰,盛夏时节透出阵阵清凉。
胜利油田注汽技术服务中心二氧化碳项目部经理屈龙涛告诉记者,储罐内储存的是液态二氧化碳,罐内温度零下20摄氏度。这些液体二氧化碳来自齐鲁石化公司。作为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项目,在淄博市临淄区捕集的齐鲁石化公司二氧化碳压缩为液态后,通过汽车运送到高青县,源源不断注入地下油藏,进入岩石当中驱出石油,在减碳的同时增加油气产量。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了解油田开发建设历程和研究院总体情况,走进页岩油实验室、二氧化碳气驱实验室,听取油田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攻关应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情况介绍。总书记强调,解决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
牢记总书记嘱托,胜利油田勇做绿色低碳发展探路者,用新理念指导新实践,统筹推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奋力书写端牢能源饭碗的“新答卷”。
屈龙涛去年底从位于东营市莱州湾的胜利油田莱113区块,“转场”来到高89-樊142区块,投身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工程建设工作中。CCUS是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密度和水相差不大,可溶于水,驱油效率比水驱高40%,采油成本比水低20%。去年,中石化启动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示范项目,将齐鲁石化公司捕集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胜利油田采油。该项目不仅能够提高石油产量,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助于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去年以来,胜利油田CCUS项目驶上了快车道。”屈龙涛说,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管输建设提上议程,攻关研制国内首台套二氧化碳高压密相注入与封存装备,配套完善伴生气捕集回注系统,15座无人值守注气站如期建成。目前,胜利油田已在7个区块规模化推广CCUS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封存40万吨,增油10万吨。未来15年,胜利油田CCUS能力将达1000万吨,增油近300万吨。
距离高青县唐坊镇150公里外的东营市河口区仙河镇,孤东油田一台台“磕头机”傲然挺立,一块块太阳能光伏板向阳而立,源源不断给油气生产提供新动能。
作为传统能源企业,胜利油田加快拥抱新能源。勘探开发主战场地处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全方位全领域推进新能源业务高端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多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综合能源运营供给体系,建设绿色发展新格局。根据近日出台的胜利油田“双碳”行动方案,“十四五”末,胜利油田光伏发电能力将达到2600兆瓦,风力发电能力达到200兆瓦,地热余热供热能力440万吉焦,直接用能中新能源占比40%以上,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2022年,胜利油田确定了油气、新能源、绿色低碳三大产业,把三个产业链打造成一个“源网荷储”生态圈,利用油气产业培育壮大绿色、新能源产业,通过绿色、新能源产业回馈油气主业,降低盈亏平衡点。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牛栓文表示,这是立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新定位,更是对未来“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新追求。
“安居富民,滩区群众的日子更红火了”
大众日报记者 贾瑞君 李广寅
剪根蒂、套护膜、装箱……7月24日一大早,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北范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一片忙碌。“品质不错,采摘的话,一斤三块钱没问题。”合作社技术员赵国峰削开网纹瓜尝了一口,连连点头。
为了让群众口袋鼓起来,曾经产业基础薄弱的杨庙社区北范村,党支部领办了北范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六个蔬果大棚发展绿色无公害果树种植,还拓展建设了金银花、水稻种植基地,解决了社区7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去年合作社收入20万元。按照市场行情,今年我们能收入30万元。”北范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赵小华说。
2022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庙社区,走进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餐厅、草编加工合作社和社区居民家中,详细询问社区加强基层党建、开展便民服务、促进群众增收等情况。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安居富民工作,统筹推进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牢记总书记嘱托,杨庙社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守护黄河安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努力建设民富、村强、社区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和北范村一样,杨庙社区十一个村中,有六个村已成立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今年是前许村锦园果蔬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棚的第三个年头,合作社通过引入新技术栽种西红柿,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收入较去年翻了一番,达到近43万元。“在社区联合社的指导下,我们第二季大棚也种上了网纹瓜,这样就能与其他合作社的产品一起批量产出,以更好的价格吸引客商来采购。”前许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许孝军说。
去年,在社区牵头组织下,十一个村成立了沿黄党支部领办产业联合社。通过构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产、供、销服务体系,采取“专业公司做市场、合作社搞生产、党支部抓服务”的分工协作机制,在杨庙社区建设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孵化中心,对合作社大棚实行统一种植管理,带动各村集体经济均增收3万元以上,帮助社区7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有别于其他村发展果蔬大棚,杨庙村成立了塑编合作社,拥有社员近30名。程兰兰是合作社的一员,她告诉记者,一个月最高能拿到近五千元钱,还不耽误干家务、接送女儿上幼儿园。
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和员工的增加,合作社的生产车间如今显得有些拥挤,寻求大厂房的需求很迫切。社区发展遇到新问题,党组织就要拿出新对策。“我们打算建一处标准厂房,一次性解决社区草编合作社、塑编合作社以及服装加工企业的车间需求。”董集镇副镇长、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说。
在做好富民的同时,杨庙社区围绕群众安居下足了功夫。在董集派出所杨庙社区警务室的监控屏幕里,黄河、农田、生态环境等情况数据动态汇入社区智慧警务系统,为及时发现并处置险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不仅如此,杨庙社区还强化党建引领核心作用,将社区治理工作融入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充分发挥网格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动党建与网格矛调深度融合,实现了党员“进格”服务,网格员参与其中,将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在“格”中。
张麦荣告诉记者,未来,杨庙社区将紧盯社区居民所需,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认真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努力实现安居富民,让滩区群众的日子更有奔头,用实干实绩来回报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
以上就是临沂保健品批发市场(临沂保健品批发市场搬哪去了)全部内容,希望对您能够有所帮助,数据由网络提供,仅供读阅,所有信息请自行甄别,风险自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liaycn@163.com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the site,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